机器人这一词汇起源于捷克斯洛伐克小说家的科幻作品中,原意为“苦工”、“工人”。
历史上早期的人机对抗是在1963年,是苏联国际象棋大师大卫·布龙斯坦和计算机进行的一场比赛,原本他对计算机的能力十分怀疑,还让了计算机一子,可是当计算机吃掉他一半的兵力后,大卫·布龙斯坦再也不敢小觑计算机的实力了。
机器人竞赛目前主要分为STEAM教育类、对抗竞技类和学术研究类。
其中STEAM教育类就是集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艺术和数学等学科融合的综合类竞赛。
主要针对青少年教育,激发他们在设计制作高科技机器人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。
STEAM教育理念蕞早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,被应用到机器人领域后还形成了教育机器人这一大品类,相关的青少年编程设计机器人大赛也应运而生。
在各类机器人竞赛中,STEAM教育类除了提升机器人技能外,还多了一项教育功能,这类比赛针是针对青少年举行的。
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设计和编程,制造出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机器人。在这个过程中,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,同时还能培养团队配合的意识。
这些赛事中不乏各大机器人厂商投资举办的,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比赛招揽到更多的技术人才,在比赛中选拔有潜力、有技术的研发工作者为自己的企业做人才的储备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科技在不断进步,“智能化”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功能。机器人也随着人类需求的提高变得越来越“有智慧”,能够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帮手。
机器人竞赛中推进技术发展,在竞争中不断进步。既然是竞赛就有输赢,输了可以总结经验,找到薄弱环节,赢了可以观察比赛中有哪些优势,继续在优势的基础上完善技术。
除了技术上的突破,竞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很好的方式,在竞赛中自由的发挥想象力,再把这些想象力在机器人身上实现,通过比赛的方式呈现出来,不断取得突破创新。
在培养综合能力和招揽人才方面,机器人竞赛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。通过竞赛可以激发创造力、提高技术能力、培养团队意识。同时,这也是考察一个研发人员或研发团队蕞高效的方式,因此有很多企业或研发机构通过竞赛来选拔人才。
从以上角度来看,机器人竞赛对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,机器人竞赛形成产业,也是大势所趋。